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,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,強化市民熱線等公共服務平臺功能,健全“高效辦成一件事”重點事項清單管理機制和常態化推進機制。市域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,直接關系到城市的安全穩定和居民的幸福感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注重將基層治理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,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。新征程上,我們要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,強化城鄉聯動、深化多元共治、推動科技賦能,切實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,全面提升城市綜合治理水平,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保障。
強化黨建引領,提升治理效能。黨建引領是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礎。一是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。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,在社區、村等基層單元分類設置黨小組,確保黨組織的力量深入到基層的每一個角落,確保黨的聲音能夠及時傳達到基層,更有效地組織和動員群眾參與社會治理。二是推進黨建與治理深度融合。將黨建工作融入治理的各個環節,更好地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,推動社會治理更加高效、精準。建立黨建工作與城市治理定期協同會議機制,實現信息共享、資源整合,確保黨建工作能夠及時服務和滿足城市治理的需求。三是創新黨建工作載體。加強黨建工作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,實現線上線下聯動。依托黨建App、黨建云平臺等,加強黨員之間的交流與互動,實現黨建工作的全天候、無縫隙覆蓋。
強化城鄉聯動,統籌協調發展。城鄉聯動是實現市域社會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徑。一是構建城鄉統籌發展機制。實施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,促進城鄉之間的互動與融合,暢通資源、人口、技術等要素流動,使城鄉之間形成相互依存、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。設立城鄉發展協調委員會,作為統籌規劃城鄉基礎設施建設、公共服務供給等方面資源分配的重要機構,更好地整合城市和農村的資源,避免資源的重復投入和浪費,確保城鄉發展的同步推進。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銜接。加快推動城鄉交通一體化建設,縮小城鄉之間的時空距離,促進城鄉人口的合理流動。加快推動教育、醫療、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的標準統一,充分保障農村居民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,逐步實現公共服務領域城鄉標準的一體化。三是推動城鄉產業協同發展。充分發揮城市的科技、資金、市場等資源優勢,采用科技下鄉、農業技術推廣等方式,為農村地區的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。鼓勵城市企業與農村合作社或農戶結成合作伙伴,推動城鄉產業的互補與共同發展。
強化多元共治,推動協同治理。在城市治理中,政府、企業、社會組織、居民等多元主體的參與,是提升治理效能的關鍵所在。一是建立多元參與的治理機制。加快建立城市、社區等各類治理委員會,吸納各方代表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與管理,確保不同群體的合法利益得到合理表達和保護,提升居民的參與感與主人翁意識。二是完善協商民主機制。通過社區聽證會、議事會等形式,廣泛征求各方意見,特別是在重大公共項目的決策過程中,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,增強公眾對政府決策的信任度,加快構建民主開放包容的市域自治體系,打造人人有責、人人盡責的社會治理共同體。三是推動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治理。完善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合作機制,實現資源共享、優勢互補,共同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。在社區治理中,要積極與社會組織合作,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活動,增強社區凝聚力。
強化科技賦能,加快數字化轉型。科技手段已成為城市治理的重要工具,能夠顯著提升市域社會治理的智能化水平,使治理更加高效、精準和可持續。一是深入推進智慧城市建設。依托物聯網、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,加快對城市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和升級,重點建設智能交通系統、智慧社區、智慧環保等項目,有效應對與解決城市交通、環境、社區等各類治理中的難題,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。二是加強數據共享與整合。加快建立城市數據共享平臺,將政府、企業、社會組織的數據進行整合與共享,推動公共服務的數字化升級,實現跨部門、跨領域的協同治理,讓市民能夠更便捷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各類服務。重點整合城市各類安全監控數據,結合大數據分析技術,對潛在的安全風險進行預測和預警,提高城市安全管理的前瞻性和科學性。三是推進人工智能在治理中的應用。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城市規劃、醫療健康、政務服務等多個領域的應用,大幅提升治理效率和管理水平,為提升治理效能、優化公共服務、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提供強有力支持,推動城市朝著更加數字化、智慧化的方向發展。
(作者單位分別為重慶電訊職業學院、重慶師范大學,本文為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成果)